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地下長城--中國神秘軍事工程




-長達​​5000多公里, 在地底深處複制了一個能達全國各地的公路網絡
-核彈達3600枚, 超越美俄各自2000 枚數量
-保證了二次核反擊
-全球獨一龐大規模

中國地下長城工程, 可說是世界第八大奇跡, 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 範圍最廣的建築物。北起大東北, 南跨越太行山, 東至台海沿岸, 西至青藏高原。中國地下長城, 中國大陸解放軍二炮部隊的神秘軍事陣地,內部的隧道長達5000多公里連綿不斷,戰略彈道導彈就在這座地下的核武庫的迷宮當中,機動部署遊走,並從幾百座真真假假的地下發射井群中發射,有幾百米深、幾千公里長,地下的走廊可以完成所有的導彈戰備的活動,運輸戰略導彈還有導彈設備,人員駐位和發射戰略彈導核彈,外界的衛星難以偵查。



《中國國防報》披露了二炮部隊修建地下導彈洞庫的情況,文中引用西方專家推算稱中國地下導彈庫可承受多枚幾十萬噸當量核彈連續命中。此文引起了外界媒體的熱議,有媒體分析中國此種深埋部署的方式實際比俄美導彈精度更高。中國媒體敢於公佈這些被稱為“地下長城”的戰略設施,表明中國對其核作戰體系具有前所未有的信心與勇氣。
本文來自平涼熱線,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6501工程取名來源於中央軍委1965年第一號文件,也是目前已知的國內最大的人造軍事用途洞穴。山洞結構複雜。共有25個廳室,17個通風豎井,全長17000多米,大洞設計可通火車,小洞可供卡車通行​​。有18個圓形的水泥坪,原來放了18個大油​​罐。 6501工程也因此被外界譽為“中國地下長城”。火車可以從中穿行,4輛卡車能並行進入,這個寬12米,高12米的山洞,只是湖南臨湘忠防鎮“6501”主洞口。它自1965年開始,曾在極其隱蔽的狀態下施工8年。 1973年初,突然廢棄,至今仍無人了解其功能、作用以及被棄原因。現在,當地政府已將此地與3公里外的桃林鉛鋅礦的“人工沙漠”開發為旅遊點。這個塵封近40年的地下國防工程,因被開發為旅遊景點,而愈來愈被外界關注,一度成為湘北輿論焦點。
臨湘是湖南的北大門,屬岳陽管轄,距武漢、長沙分別是154公里和161公里,107國道鋪在臨湘城邊,京珠高速臨湘口下來,5分鐘可達市區,一條名為“長安”的河流在城中穿行。 6501工程距離臨湘市區約15公里。
《望東方周刊》記者踏入6501洞口外的百米處,一股冷氣從山洞內陣陣散出。洞口的黑色紗布遮掩了近半個洞口,如同該工程,迄今未能完全解密。從現有的資料來看,6501工程取名來源於中央軍委1965年第一號文件,也是目前已知的國內最大的人造軍事用途洞穴。它分上、中、下三層。整個山體已被掏空,上下相通,洞洞相連,初入洞者,如闖迷宮,規模之大在外界罕見。山洞結構複雜。共有25個廳室,17個通風豎井,全長17000多米,大洞設計可通火車,小洞可供卡車通行​​。有18個圓形的水泥坪,原來放了18個大油​​罐。巨大的花崗岩結構山體被挖空,用鋼筋水泥做成了上下三層,陰冷濕潤,溫度常年約在18攝氏度左右。讓人驚奇的是,6501工程除了17公里長的人工山洞,還分佈著25座大小不一的室廳,較大的室內達到數百平米,以及17座寬大高闊的導彈形洞體。室廳的用途似乎可供指揮、武器組裝、儲備彈藥之用。而導彈形洞體高達80米,直徑一二十餘米,抬頭望去,直衝山頂。
據當地老人介紹,該基地的發現實屬偶然。 80年代初,一名農夫放牛,突然牛失,四處尋找,在一口洞穴聞到牛聲,他找來繩索,模仿攀岩,探入洞內,只見洞底深不可測,僅這一口天井就有88米高,再往裡走,居然是個迷宮般的人造工程。消息傳出,各路探險者、尋寶者莫名前來。因為留給後來人的線索不全,引起更多圍觀者。此後,一些尋寶者將洞內鋼筋、鐵門、升降機掃蕩一空,大多數金屬製品被送往大小廢品收購站。據一名常年關注“6501”的當地人喻文祥向《望東方周刊》介紹,當時,因為洞內大量設備鋼筋被盜走,引起當地政府震驚,公安部門介入,盜竊事件才得以平息。喻文祥說,所盜物品在當年市價達300多萬元。因為政府部門的介入,6501工程才逐漸得以保護。
望東方周刊》記者走訪附近的居民,都對當年建造此洞知之甚少,多數居民是在工程廢棄後,遷居此地。 《中國國防報》在相關報導中曾寫道,“這裡只有如白晝一般的燈光和永遠只是迷彩一般的顏色。這裡就是第二砲兵某工程部隊正在施工的某導彈陣地,人們常常稱這里為“地下長城”。緊接著,該報直接引用外電的報導稱,曾有西方專家推算,中國二炮導彈陣地十分堅固,“如果用鑽地核彈頭對中國的導彈陣地進行攻擊的話,將需要數枚幾十萬噸當量的核彈頭連續擊中同一點方可擊穿,而要將其徹底摧毀,則需要更多的核彈頭”等等。

某雜誌的署名文章中,也介紹了中國二炮地下陣地的狀況。文章稱,中國早期的中程彈道導彈都採用永久式地面陣地部署方式,而第一種洲際導彈———東風-5則採用加固的發射井部署。中國在1979年開始部署東風-5型導彈時,其真假髮射井共計24個,但這些保護措施在越來越精密的偵察衛星和越來越精確的防區外導彈攻擊面前顯得不再有效。如果加固發射井不能確保導彈安全,那麼將整個發射陣地完全埋入數百米的地下,顯然被二炮認為是可行的方案。該雜誌稱,早在1995年夏,《解放軍報》一則不顯眼的消息就提到,數万名二炮官兵經過10多年浴血奮戰,終於完成某項重大國防工程。 2008年3月24日,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的“軍事紀實”節目將這一地下核反擊工程部分曝光,被外界稱為“長城工程”。
中國地下長城為何選擇“深埋部署”, 分析人士認為,牢固而隱蔽的“地下長城”是中國保存“二次核打擊”能力的重要手段。由於中國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如何確保最低威懾​​數量的洲際導彈在躲過敵方攻擊後仍能成功發射,並成功穿透敵導彈防禦體系,將核彈頭投擲到選定目標,就成為中國二炮最重要的任務。
儘管美國和俄羅斯的陸基洲際導彈更偏愛廉價的公路機動發射方式,導彈平時由運輸/起豎/發射三用車載運實施公路機動,但這類導彈往往自身定位儀器相對簡單,發射前準備時間也比較倉促,因此導彈發射後的打擊精度明顯低於從固定發射陣地發射的導彈,如俄羅斯白楊-M洲際導彈從井下發射時的命中精度約260米,但是在公路機動時則增至450米。而將機動發射的安全性和固定發射的準確性融為一體的“深埋部署”方式,則成為中國二炮部隊的選擇。據美國“全球安全”網站介紹,所謂“深埋部署”,就是平時為戰略核導彈開鑿深達數百米的“地下之家”,導彈能在地下完成所有戰備活動,戰時可依托地下網狀走廊,由軌道車或重型拖車運送導彈、設備和人員至固定地點就位發射,而這一切僅從地面上觀察無法發現。平涼熱線
戰略專家推測,中國二炮部隊最重要的地下導彈陣地可能位於華北某山區,內部隧道總長達5000餘公里,戰略彈道導彈能在這座“地下迷宮”中機動部署,並從數百座真假混雜的地下發射井群中發射。據推算,該核反擊工程“最外層有1000米深的泥土覆蓋,這還不包括任何人工加固層”,“導彈發射時,一般不是在洞內發射的,是要拉出洞口的……所有發射點都是固定的”。
中國地下長城二炮5000公里加固隧道, 據日本《外交官》雜誌網站8月20日報導稱,2008年3月,中國中央電視台網絡媒體公開了用於存儲中國二炮部隊核導彈的中國地下長城新建加固隧道。該中國地下長城隧道長5000公里,於1995年開始動工。據稱,該中國地下長城隧道深達數百米;這使它可以經受常規導彈或核導彈的打擊。解放軍報紙曾在2009年12月對這個中國地下長城報導進行了證實。本文來自平涼熱線
中國地下長城本應引起巨大震撼的事件卻並未被西方媒體注意,而亞洲媒體也基本上沒有進行報導。韓國的《韓國人》在進行報導時稱之為“中國地下長城”;華盛頓“詹姆斯敦基金會”的“中國簡報”稍後對此進行了報導,但是其報導基本上就是引用了最初的報導。
其實,北京建設加固隧道保護導彈力量沒有什麼。自冷戰初期以來​​,擁有無法摧毀的二次打擊能力一直被各國奉為神一般的標準。從理論上講,能夠經受敵人第一次核打擊的軍隊能夠震懾敵人,使之不敢冒險進行打擊。如果他知道自己的行動會招致巨大的報復,沒有一個清醒的敵人會首先進行核打擊。
這種震懾有助於增加中美兩國間的戰略穩定;長期以來,中國一直保持最小核威懾能力,部署小規模較為基礎的洲際彈道導彈。在文章作者看來,只要還剩一枚導彈可以對敵人本土進行報復,最小核威懾就能夠讓他們打消對中國採取行動的念頭。北京一直在進行核武器的現代化,其彈頭數量約為150-400枚。即使現在美俄兩國開展新軍控,這樣的力量仍然是比較一般。
但是,最小核威懾能夠比中國陸軍過去幾十年的部署更為有效。 “最小”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此外,中國官員和權威人士一直在就採取“有限核威懾”戰略進行激辯,“有限”仍然是個模糊的概念。
據悉,這個隧道工程的規模向外界展示了中國核戰略的前景。綜合所有已知數據後,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核彈頭數量比外界原先的最大估計還要多,其各型彈道導彈數目可能達到3600枚之多。 “地下長城”能夠很輕鬆的存儲如此多的導彈。至少,它體現了北京的新選擇。美俄最新簽署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將兩國的核彈頭數量限制在1550枚;但實際上,兩國的核彈頭數量可能會維持在2000枚左右。 #
即便如此,如果解放軍秘密改變最小威懾戰略,開始在河北隧道能存儲數百新型核武器。它將會突然改變戰略平衡,實現對美俄的均勢,或者接近均勢。關於這個問題,人們有必要關注並進行考慮。 #

“中國地下長城” 核震懾力有多大?

2006年《外交》雜誌上刊登文章,宣稱美國已有能力做到“一次性摧毀俄羅斯或中國所有遠程核力量”後,關於中國核武庫的可靠性成為海外媒體關注的焦點。即便到了今年11月,美國戰略預測公司公佈的一份評估報告仍判定中國遠遠不能確保其“二次核打擊”能力的生存,尤其是隨著美國(也包括日本)部署功能更強大的導彈防禦系統,未來中國洲際導彈穿透這面“導彈防禦盾牌”的能力將受到削弱。北京將很快面臨“要么增強核力量,要么接受核威懾力逐漸被邊緣化”的命運。
也有評論文章認為,儘管中國核武庫規模有限,但由於隱蔽而牢固的“地下長城”存在,即便是美俄也無法保證在首次核打擊後就能消滅中國所有戰略核力量,正是“地下長城”的存在,才確保了中國整體國家安全。基於“有限+有效”的核戰略主張,中國深信在核彈頭數量上“只求有,不求多”,這種概念與冷戰時期美蘇雙方囤積數以千計的核彈頭迥然不同。該刊判斷,中國“最低威懾”核理論極可能是採取“以城市為目標,50顆核彈頭為一基數”的策略,而在彈道導彈性能上,則因為不必以敵方導彈發射井等點目標為攻擊對象,所以也不必過度追求導彈的命中精度。中國地下長城,探秘中國地下長城二炮5000公里加固隧道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NASA公開勇氣號火星5年旅程視頻




“勇氣”號取得的一項最大成就,是在火星上發現含矽豐富的土壤(必須在有液體存在的環境下形成),找到這顆紅色行星上有水存在的證據
火星車“​​勇氣”號在這顆紅色行星上執行任務長達5年3個月零27天后,最終被困在鬆軟的土壤裡動彈不得。現在美國宇航局利用這艘飛船正前方的相機拍攝的近3500張圖片,已經把它的長途旅行剪輯成一段精美的延時視頻。
觀眾通過這段視頻可以縱覽它從2004年1月甦醒過來到2009年4月逝去的整個任務過程,該視頻長3分鐘,播放速度是每秒24幀。在長達4.8英里(7.72公里)的長途跋涉期間,可以看到它對無數岩石進行研究;爬上赫斯本德山,然後下來;穿越古謝夫隕石坑並激起淺色土壤。上傳到YouTube僅幾天,這段視頻的點擊次數已達好幾萬。
“勇氣”號取得的一項最大成就,是在火星上發現含矽豐富的土壤(必須在有液體存在的環境下形成),找到這顆紅色行星上有水存在的證據。美國宇航局想重新喚醒這輛火星車的兩年努力以失敗而告終後,今年它終於宣布了“勇氣”號的死訊。該局決定從2011年5月25日開始停止向這輛火星車發送信號。
“勇氣”號最初登上火星時,它的任務僅打算持續3個月。它輕輕鬆鬆就完成了該任務,隨後它與姊妹火星車“機遇”號開始完成一個個額外任務,大大超出了人們對這些火星車的能力和設計的期望。 “機遇”號在不斷運行和操作,而“勇氣”號一直備受“傷病”折磨。它的一個前輪失靈後,這輛火星車只得後退著繼續前進,這樣運行了幾年時間,直到最後陷入軟土裡,再也動彈不得。隨後它被當作一個靜止研究站,但是2010年3月它同美國宇航局失去聯繫。
當時“勇氣”號迎來環境惡劣的火星冬季:四周漆黑一片,氣溫低於零下55攝氏度,但是研究人員認為它可能已經進入休眠模式,當2011年3月火星夏季重新降臨時,它或許會再次甦醒過來。在這段沉睡過程中,通訊和其他活動會暫停,以便節省能量用來加熱和給電池充電。然而不幸的是,重新喚醒它的嘗試根本無效,美國宇航局於是決定放棄這輛火星車,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到仍在發揮作用的“機遇”號上。

太陽新一輪活動週期臨近:巨型日珥延伸10萬公里



新浪環球地理訊,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隨著太陽新一輪活動週期的臨近,太陽正變得越來越活躍,引起全世界各地人們的關注。這是近期全球各地天文愛好者和天文攝影師們拍攝的最精美太陽活動照片:
這是上週五由太陽觀測者史蒂芬·拉姆斯登(Stephen Ramsden)拍攝的假彩色太陽表面圖,可以看到大量炙熱的氣體正從太陽表面上升。這就是所謂的日珥,它們紮根於太陽表面,但卻可以向外延伸至數万英里。
約瑟夫·古曼(Joseph Gurman)是美國宇航局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的一位太陽科學家,他說:“如果你觀察這段錄像,你會發現它正處於不斷的運動當中。這些物質事實上不會再某處停留很久,它們處於不斷的補充循環之中。”
古曼表示,儘管日珥作為一種現像是非常常見的,但是這次被很多愛好者拍攝到的大日珥規模非常大,照片上看起來似乎像是很快就要衝入太空一般。據估計這一巨型日珥高度達到了大約10萬公里,這幾乎是8個地球的直徑。
另外,英國太陽觀測者皮特·勞倫斯(Pete Lawrence),他使用裝有濾鏡的望遠鏡拍攝圖像。日面上出現的一道明亮而蜿蜒的超高溫氣體條帶,即等離子體條帶。圖像拍​​攝於11月12日,照片中部分呈黑色缺失,這可能是由於作者在拍攝多幀圖像後進行合成時造成的。古曼說:“如果有一台口徑4~5英寸的望遠鏡,你也可以拍到這樣效果的照片,當然前提是你有非常好的光學質量以及特殊的濾鏡。”
一種圓圈結構,當它以太空為背景時,我們稱之為日珥,而當它以高溫的太陽為背景時,則稱它為太陽暗條。一團上湧翻滾的炙熱氣體可以同時是日珥或太陽暗條,古曼解釋說,日珥或太陽暗條和太陽耀斑之間的區別在於日珥的能量要相對低一些,而且溫度也相對較低。另外,一個日珥能持續數周乃至數月,而耀斑的持續時間則要短得多。
印第安納天文愛好者麥克·布朗拍攝一合成圖像,時間是本月13日,整個日面以及其邊緣的一些日珥結構。日面圓盤上可以看到一些類似斑點的東西,這是太陽黑子,這是日面上一種超強磁活動區。圖像中每一個黑子的直徑都超過大約5萬公里,相當於4個地球。
天體攝影師阿蘭·弗里德曼(Alan Friedman)於11月12日拍攝一巨型日珥從日面上升高度超過8萬公里,在日面邊緣的寬度達到24.1萬公里以上。他說:“那是多年未見的大規模氫離子流。”照片讓人觀察到日珥內部物質相當多的細節。
如果能量足夠高,日珥和太陽暗條會發生爆發並向太空拋射物質。情況大約在整個日面上每隔數天就會發生一次,一旦發生,這些環圈結構會迅速冷卻下沉並迅速消失不見。不過如果當它們發生爆發時正對著地球,那它們拋射出的粒子流將可能干擾地球上的通訊和電力系統。

美科學家研發世界最輕材料:壓不壞蒲公英絨毛



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革命性新材料,由直徑只有人發千分之一的中空管構成
新材料的柵格結構與埃菲爾鐵塔類似
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世界上重量最輕的固態材料,可以放在蒲公英上面,同時不會壓壞它的籽。這種新材料由微小的中空金屬管構成,金屬管的直徑只有人類頭髮的千分之一,它們組成十字形對角線圖案,中間留出一個小空間。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材料的空氣比重達到99.99%,重量只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百分之一,擁有極高的能量吸收能力。未來,這種新材料可用於製造隔熱裝置、電池電極以及一系列吸收聲音、振動或者衝擊波的產品。此項研究由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歐文分校和HRL實驗室進行,研究發現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
工程師表示這種新材料的強度來源於柵格式結構設計的特性。 HRL實驗室的威廉-卡特說:“埃菲爾鐵塔或者金門大橋等現代建築均憑藉理想的建築結構而實現令人吃驚的輕量化。通過採用納米結構,我們正讓輕型材料發生革命性變化。”研究論文主執筆人託拜厄斯-斯查德勒說:“我們採用了相互連接的中空管構成的柵格結構,中空管的直徑只有一根人發的千分之一。這種材料的密度只有每立方厘米0.9毫克。”相比之下,一直佔據世界最輕固態材料寶座的矽氣凝膠的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克。
包括氣凝膠和金屬泡沫在內的其他超輕材料採用隨機性微孔結構,無論是強度、硬度、能量吸收或者導電能力都不及製造它們時採用的原材料。為了研究金屬微型柵格結構的強度,研究人員對其進行壓縮,直至厚度減少一半。在撤走負載物之後,這種材料恢復98%的高度和最初的形狀。隨著重複進行壓縮,這種材料的強度和硬度不斷下降,但研究人員表示進一步壓縮後幾乎不發生任何變化。研究小組成員羅萊佐-瓦爾德維特說:“隨著尺度降至納米級,材料的強度實際上變得更強。如果同時採用微型柵格結構,你便獲得一種獨特的微孔材料。”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水動力噴氣飛行背包問世:可送使用者上10米高空



Jetlev噴氣飛行背包通過吸取海水,然後再從背包裡噴射出去,能把飛行者送上30英尺(9.14米)高空
11月18日消息,多年以來,只有富有而著名或者非常富有的詹姆士-邦德迷們才能用上水動力噴氣飛行背包。但是由於有了一款用海水推動使用者的裝置,利用噴氣飛行背包在水面行走的夢想很快就能變成現實。價值6萬英鎊(9.45萬美元)的水上飛行器Jetlev利用噴氣流技術,通過一根巨大的軟管吸取海水,然後再從背包裡噴射出去,把使用者推到30英尺(9.14米)高空。

雖然使用Jetlev噴氣飛行背包每天高達150英鎊(236.15美元)租金對很多人來說仍太昂貴,但是這種相對較低的價格,至少能讓噴氣飛行背包技術普及開來,不只局限於特別富有的人。 Jetlev訓練師迪安-奧馬雷說:“這款飛行背包其實相當輕,大約只有9公斤,因此它不需要多大壓力就能讓你騰空飛上天。Jetlev噴氣飛行背包成功的關鍵是它需要擺脫背包裡的設備的所有重量。”

水動力噴氣飛行背包Jetlev R200有一條安全帶,用它能把使用者固定在飛行背包裡,並有兩個可用來操縱和保持飛行器穩定的手柄、一個控制速度的節流閥和兩個水流噴射器。由於每天的租金只有150英鎊(236.15美元),因此可以用它訓練飛行者、體驗水上噴氣飛行、最終進行“8”字形翻轉或進行低空飛行,以便在水面上行走,甚至是不用手持的飛行。目前可以租到這種設備的地方包括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哈瓦蘇湖、內華達州、夏威夷和佛羅里達,以及德國和新加坡。

研究發現星系宜居帶範圍或大於預計30%

  
11月17日消息,天文學家日前表示,圍繞一些恆星存在的所謂“宜居帶”範圍可能要比先前的估算大30%左右。如果這一說法得到證實,這將極大地增加星系中存在宜居行星的可能性。
這項研究所依據的基礎是對紅矮星發出的輻射與圍繞其運行的行星冰雪表面反照率之間的關係進行對比分析。紅矮星是一類小質量恆星,相應的,其溫度較之以太陽為代表的光譜型為G的“中等個頭”恆星也要低一些,因此其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更長的波段範圍內。冰雪對於這些波段的輻射能吸收要大於反射。這將加熱冰雪覆蓋的行星表面,融化一部分冰雪並產生液態水,而液態水被認為是存在生命必須的條件。
進行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分別是來自美國國家大氣科學中心的馬諾傑·喬西(Manoj Joshi)博士以及美國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羅伯特·哈勃勒(Robert Haberle)博士。喬西說:“我們知道紅矮星的輻射波段不同,因此我們希望了解這對於圍繞這些恆星運行的行星地表反照率究竟意味著什麼。”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紅矮星(光譜型為M)佔所有恆星總數的80%,並且由於它們的小質量,它們的壽命極其漫長。基於這些原因,調查並了解圍繞這些恆星的宜居帶範圍將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而在這一工作當中,研究這些行星冰雪表面的反照率又非常關鍵,因為這是構成所謂“正反饋機制”的重要一環。行星地表冰雪覆蓋量的增加意味著更多的反光,這將導致行星散熱效率增加,從而致使行星降溫,而這一過程又會反過來導致更多的冰雪出現,如此惡性循環。與此相反,一部分冰雪的消融將意味著行星輻射散熱率的下降,行星將由此出現升溫,並導致更多的冰雪融化。
基於這些原因,任何可以降低冰雪覆蓋的行星地表反照率的作用都將具有積極的氣象學意義。這和地球上的情況是一樣的,儘管地球上的冰雪覆蓋面積很小,但是它對調節氣候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覷。
儘管我們對於太空深處的觀測能力突飛猛進,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只能基本靠猜測去想像太陽系外的那些行星究竟處於何種狀況:它們表面的海陸分佈狀況如何?有多少冰雪覆蓋量?但是至少我們確實已經在一些紅矮星周圍發現了行星存在的證據。
研究人員用兩顆紅矮星:Gliese 436 和GJ 1214來計算其長波輻射對一顆鄰近的地表溫度約為200k(約合-73.15攝氏度)的行星地表反照率產生的影響進行研究。這一溫度值是在一個大氣壓下二氧化碳的凝結溫度,它常常會被研究人員用作一種度量指標來劃定星系宜居帶的外緣邊界——如果某顆行星落在這一範圍之外,那麼它的表面溫度就太低了,生命或許無法在它的表面生存。
科學家們發現,當將長波輻射對冰雪反照率產生的影響考慮在內時,那些地表被大量冰雪覆蓋的行星的表面溫度將高於先前估算。事實上這種影響是非常明顯的,以至於一旦將這種效應計算在內,整個宜居帶外緣邊界將從目前的位置整體向外推移10%~30%。喬西說:“先前的研究中我們都沒有將這種冰雪反照率變化產生的微細效應考慮在內,不過儘管如此我們對於其效應如此顯著仍然感到吃驚。”

太空延時攝影展現全新地球:閃電此起彼伏




從國際空間站上拍攝的一段新延時攝影視頻,展示了全新的地球畫面
11月17日消息,這段從國際空間站上拍攝的視頻顯示的是以前你從未見過的地球畫面,它採用的是延時攝影術,顯示的是18張不同順序的照片。

從這些照片上能清楚看到精美絕倫的北極光和南極光,以及閃爍的城市燈光,極光分別呈現鮮豔奪目的綠色和紅色。全球範圍內閃電此起彼伏,而地球的一些部分通過它們的輪廓就能辨認出來。這些圖片是由美國宇航局公佈的,並由邁克爾-康尼格負責彙編,他在延時攝影領域非常出名。遠征28和遠征29的機組成員在距離地球240英里(386.24公里)的空間站上,利用一個特殊的低光相機拍攝康尼格採用的照片。

所有這些圖片都是在今年8月和10月間拍攝的。康尼格表示,這段視頻進行了一些後期製作,以便令它更流暢,但是並未採用軟件處理手段。延時攝影這項技術捕捉每一幀的頻率比播放它們的頻率更慢。當圖片以高速播放時,就會產生圖片在動的錯覺。

美科學家研製新型鋰電池電量增加十倍




過去幾年手機電池已經改進了不少,但是不斷增大的屏幕和不斷增多的應用軟件耗盡了它們
Tesla Roadster等電車一直受到當前的鋰離子電池儲能能力較低的限制
北京時間11月17日消息,每一種新一代智能手機都會提供更高的像素、更快的處理器,更多的應用軟件,但它們令人失望的缺點是電池壽命,不管你選擇哪個品牌,結果都不例外。不過美國麥考密克工程和應用科學院的一個科學家組似乎已經解決了現代電子工程學遇到的這個最棘手問題,他們利用碳和矽混合層給當今的鋰離子電池增壓,已經研製出一種新型鋰離子電池,這款電池容納的電量是原來的10倍,而充電時間僅為原來的十分之一。
採用這項技術後,辦公室將不再被手機充電器線路整的亂七八糟,甚至是能製造出電動超級車。這已經不是理論學說:據該科研組推測,這項新技術將在未來3年內打入市場。該技術採用智能手機等現代高科技設備使用的標準鋰離子電池,不過改用了新型電極。新型電池儲存的電能是標準鋰離子電池的10倍,而且充滿電需要的時間更短。除此以外,有了它,電車還將變得更實用,在旅行中途突然沒電熄火的可能性更小。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先進能源材料》雜誌上,第一論文作者哈羅德-坤格說:“我們找到了延長新型鋰離子電池的充電壽命到原來的10倍的方法。即使使用1年後,它的效率仍比現在市場上出售的鋰離子電池高5倍。”採用石墨烯(graphene)是一項重大突破。石墨烯是原子厚度的碳和矽層,但是石墨烯存在的缺陷使離子在電池裡的移動速度更快。因此電池會儲存更多能量,而且充電時間更短。採用這項新技術的電池的充電速度增快了10倍。坤格說:“我們幾乎做到了兩全其美。”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電腦模擬表明太陽系曾經存在第五顆巨型行星




 電腦模擬表明,太陽系很可能曾經擁有第五巨行星――但是這顆巨行星已經被逐出太陽系
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很可能曾將另一顆巨行星擠到更深的太空
11月15日消息,天文學家有這樣的共識:太陽系一直擁有四顆巨行星――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但是現在他們聲稱,太陽系很可能曾經擁有第五顆巨行星,只是這顆巨行星已經被逐出太陽系。
美國得州聖安東尼奧西南研究所的戴維-尼斯沃尼做的電腦模擬表明,從統計學角度分析,太陽系一開始就只有四大巨行星的可能性極小。根據他的計算,太陽系達到其目前的四顆巨行星的數量和軌道佈局的機會為2.5%,但曾經擁有第五顆巨行星的可能性高達十倍。
尼斯沃尼做了6000次實驗來模擬太陽系的誕生和早期發展。他說:“最近發現星際空間存在大量的自由浮動行星,表明行星彈射過程可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這說明太陽系最初可能擁有不止4顆巨行星並彈出一些的可能性是可以想像的。”他認為,木星在某一階段曾因受到引力而滑向太陽系中心地球和火星所在的位置,但隨後突然“跳”至更遠的軌道,將第五顆巨行星擠到更深層的太空。
45億年前,當巨大的塵埃和氣體雲坍塌形成太陽時,太陽系開始形成。大約1000萬年之後行星才出現,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它們的軌道不穩定。目前太陽的壽命可能過去了大約一半。大約50億年後,它會耗盡氫燃料,膨脹為一個氦燃燒的紅色巨星進而殺死地球。

NASA稱太陽巨型耀斑不會導致2012世界末日



藝術家筆下表現的“末日行星”:尼比魯
11月15日消息,NASA一名官員表示,假如這個世界果真在2012年消失,太陽也不可能是那個兇手。根據宇航局的說法,與一些末日論者的論調相反,太陽並沒有能力釋放出某種“超級耀斑”,從而將我們的地球變成一堆焦土。
在一份11月10日的聲明中,這名NASA官員寫道:“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太陽內部並沒有足夠的能量,使之有能力爆發出一團超級火球,摧毀遠在1.5億公里之外的地球。”
  世界末日?
據傳,古老的瑪雅文化曾有這樣一種預言:這個世界將在2012年12月21日毀滅,從而完成一個以5126年為周期的循環。這種似乎言之鑿鑿的說法讓一些人信以為真,並且真的開始早早為世界毀滅的那一天做著準備,他們也不斷猜想著當那一天終於到來時將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
其中一種說法是認為到時候太陽會爆發巨大的耀斑,這個耀斑將擊中地球。一些煽動恐慌的人開始大肆宣傳,稱太陽的活動現在正在不斷加強,明年就將爆發可怕的巨型耀斑。
太陽目前確實正逐漸抵達其11年活動週期中最活躍的時期。但是研究人員指出,太陽的活動峰值期將出現在2013年至2014年,而非2012年。並且,這樣的太陽11年​​周期我們已經經歷了無數次,但是至今我們人類和地球上的萬物一直都安然無恙。但是這些事實都還不算最重要的,關鍵的一點在於,科學家們指出,太陽耀斑的超高溫狀態根本無法保持到其抵達地球的距離上。
  太陽活動可能影響空間天氣
不過太陽活動高峰期的到來確實會給人類帶來一些不便。比如太陽耀斑會短暫地擾亂地球高層大氣,導致衛星通訊的中斷。
而日冕物質拋射(CME),即一種劇烈的太陽等離子體噴射,能將高溫物質以每小時超過500萬公里的極高速度拋射進入太空。這種情況更加麻煩。一旦其射束流擊中地球,將可能導致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信號失靈,通訊中斷,並損壞電力設備,導致大面積的停電事件。
因此對於我們這樣一個高速依賴現代高技術維持其運轉的社會來說,一次大規模的,擊中地球的CME事件確實可能在公眾當中造成相當大的恐慌情緒。但是它並不能毀滅地球或者消滅人類。
  不存在末日星球
隨著時間逐漸臨近,末日論者們手中將給我們帶來滅頂之災的“候選手法”越來越少了。
比如前一陣的艾里寧彗星,當時末日論者們一口咬定稱這顆彗星非常不尋常,它將和其它行星形成“連珠”並引發地球上發生災難性的大地震和海嘯。甚至還有人煞有其事地宣稱這根本就不是彗星,而是外星人的飛船,是各國政府隱瞞了真相!不過隨著這顆彗星安安靜靜地通過近地點,並逐漸遠​​去,這種聳人聽聞的說法便不攻自破,這種喧囂也就逐漸平息了下去。
還有一個最著名的說法就是認為有一顆名叫“尼比魯”的末日行星將撞擊地球。末日論者們宣稱這顆行星的體積是地球的4倍,它將在明年撞擊地球,毀滅一切。
對此,天文學家們指出,這種說法最致命的缺點在於:這樣一顆“傳說中的”末日行星根本就不存在。唐·耶麥斯博士(Don Yeomans)是美國宇航局加州噴氣推進實驗室(JPL)近地天體項目辦公室主任,他於今日專門錄製了一段NASA視頻,他在視頻談話中指出:“不存在任何顯示所謂的尼比魯存在的證據。”
他還風趣的表示,當2012年12月到來時,他本人將不會進行任何為“世界末日”而做的準備工作。他說:“我不打算囤積任何物品,我不打算專門準備救生裝備。不過我大概會出去多買點蛋酒,為即將到來的聖誕節做準備。”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加拿大居民拍到歐肯那根湖疑似水怪動物



11月10日消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當地居民理查德-胡爾斯聲稱在歐肯那根湖拍到水怪,將其稱之為加拿大版的尼斯湖水怪。在胡爾斯拍攝的錄像中,湖面上出現奇異的景象。乍一看好似波紋,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這些暗淡的陰影呈現出一隻巨大的海洋動物的輪廓。

在造訪一家釀酒廠時,胡爾斯拍攝了這段視頻。他在接受《溫哥華太陽報》採訪時說:“湖面上出現的東西顯然不是波紋。它們顏色更暗,尺寸也無法與波紋聯繫在一起。我認為一定是其他什麼東西。這段視頻證明湖下生活著神秘的動物,可能是奧古普古水怪,也可能是別的動物,不管到底是什麼,神秘動物的存在是一定的。”

在這段30秒的視頻中,歐肯那根湖中出現兩個細長的物體,長度大約在40英尺(約合12米)左右,似乎並未移動。自1860年以來,奧古普古水怪的目擊記錄已經超過1000個,一些人還拍攝了照片和錄像。對於這種水怪,最常見的描述是:它是一種40英尺長的海蛇,長有隆肉,長相與馬或者山羊有些類似。

在一些目擊事件中,一次共有多達30人見到奧古普古水怪,但通常被解釋為水獺等動物或者漂浮的圓木等物體。 1991年,日本電視台資助的一項科學考察利用遠程遙控設備和迷你潛艇搜尋奧古普古水怪。當時,駕駛員駕駛潛艇潛入歐肯那根湖最深處,但並未發現水怪。

科學雜誌《懷疑的探索者》的本傑明-拉德福德表示,這一次的目擊事件無法讓他相信水怪存在。他說:“視頻中出現的物體既沒有隆肉,也沒有腦袋,只是兩個又長又黑的輪廓,多多少少呈直線形,長度達到幾十英尺。這可能並不是一種巧合,因為歐肯那根湖存在著木材工業採伐的數万根圓木,漂浮在湖下。”

研究人員稱太陽系內或存大量外星人問候標誌





探測我們的鄰居:七十年代發射的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探測器,攜帶有關地球和人類的詳細信息,希望外星探索者能發現它們,地球的聲音:“旅行者”號探測器搭載的“金唱片”上有錄音,也有太陽系的相關信息,太小:擁有與我們類似技術的外星人將無法發現攜帶“金唱片”的飛船,更遑論唱片了

11月11日消息,本週白宮發表聲明說,沒有任何現有的證據表明外星人曾試圖聯繫過地球――事實上,也沒有證據表明它們是否真的存在過。

但奧巴馬政府為什麼如此肯定?科學家們提出了這個問題,他們表示,我們對外層空間觀察不夠仔細――太陽系內有可能存在大量外星人的​​問候標誌,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他們補充說,我們的深空探測器(美國宇航局的“開拓者”和“旅行者”飛船)可能太小,外星文明看不到它們。

美國的“我們人類”項目允許公眾提交請願書,要求政府採取行動。一份請願書要求美國政府正式確認“外星人的存在並與人類進行過接觸”。白宮的聲明是對上述質詢的回應。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負責政策和通信工作的菲爾-拉爾森回复說:“美國政府沒有證據表明我們的星球之外有任何生命存在,或者外星人是否存在或與任何人類進行過接觸。”

但是,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兩名研究人員卻有不同觀點,他們的相關論文已經被《小行星學報》 接受並在網上公開。岩石倫理研究所的雅各-哈奇-米斯拉和地球與環境系統研究所的拉維-庫馬爾-科帕拉普表示,外星飛船或賽艇大小的探測器可能漂浮在我們的太陽系附近,但是我們對此豪無察覺。他們寫道:“迄今為止我們有限的搜索與浩瀚的太空相對照,意味著任何搖控的無人駕駛的外星人探測器仍將可能繼續被忽視:“外星人遺留下的文物可能存在於太陽系,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因為我們的搜索得還很不充分。檢測到1-10米長的外星人探測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研究人員最後的結論是:“迄今為止的研究非常不完整,我們不能排除非地球文物存在的可能性,它們甚至有可能正在觀察我們。隨著我們繼續探索月球、火星和其他鄰近空間區域,我們對非地球文物研究的完整性將不可避免地增加。

維京海盜日長石可陰天確定太陽位置導航


奇特冰洲石可在陰天確定太陽位置

維京人有這樣一個傳說,在陰天時將一塊發光的日長石舉到空中,可以確定太陽的位置。法國雷恩大學科學家近日最新研究發現,這一傳說可能確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科學家們的實驗顯示,一塊被稱為“冰洲石”的晶體,能夠判斷太陽的位置,精度誤差在1度之內。 “冰洲石”的這一功能可以幫助傳說中的維京人在陰天或夜間辨別方向,從而起到導航的作用。維京人,即北歐海盜,據說他們發現北美大陸比哥倫布還要早數百年時間。
法國雷恩大學科學家蓋伊-羅帕爾斯博士介紹說,“即使在太陽位於地平線以下時,這種方法的精度也可以達到誤差在幾度之內。”大約30年前,人們在英國海峽群島的奧爾德尼島海岸附近發現了一艘伊麗莎白一世時期的艦船,在艦船中找到了一塊“冰洲石”。這塊“冰洲石”是透明的,是方解石的一種。這艘船沉沒於1592年。
在維京人的傳說中,有一種神秘的日長石,被舉向空中時,可以顯出太陽的位置,即使是在陰天或太陽位於地平線以下時。冰島流傳著一個傳奇故事,故事中的奧拉夫國王問西格德(北歐神話中的英雄)如何在陰天或下雪天判斷太陽的位置,西格德介紹了上述方法。為了檢查西格德的答案是否正確,奧拉夫國王舉起了一塊日長石,看向天空並判斷光線的來源,根據看到的現象來猜測太陽的位置。
維京人就是利用光線的偏陣原理,從而找到自己的真實方位。在北大西洋上,維京人的航線經常會被濃霧籠罩,人們常常迷失方向。這種石頭就可以用來在陰天時定位太陽。
法國雷恩大學研究人員認為,維京人可能就是利用此類日長石進行導航,才找到從挪威通往美國的航線。他們利用方解石的雙折射原理,不斷旋轉晶體直到重像兩側的亮度平衡。這種導航方式可能開始應用於12世紀,比歐洲人使用指南針的時間要早。
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發表於《皇家學會學報A卷》之上。

科學家發現5000萬年前蜘蛛身上176微米跳蚤


一隻蜘蛛和它背上的一隻跳蚤的圖像
11月11日消息,科學家們日前成功獲取了5000萬年前的一隻蜘蛛,以及在它背上搭便車的一隻跳蚤的三維圖像。
這只跳蚤體長僅有不到176微米,人的肉眼幾乎看不見。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和他們在德國柏林的同事們對這隻小蟲子化石進行了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於是這只被困在一顆晶瑩剔透的波羅的海琥珀中的跳蚤可能由此成為了迄今進行此類掃描研究的最小節肢動物化石。有關論文今天已經發表在了《英國皇家學會通報——生物學》上,研究人員表示,這項工作的意義還在於證明了跳蚤的寄生行為至少在5000萬年前便已經進化出來了。

論文作者之一,生命科學院的大衛·佩尼(David Penney)博士說:“CT掃描讓我們得以看清這個小東西身體底面上的一些特徵,從而讓我們可以進行細緻的鑑別工作。這一樣本非常罕見,看起來很可能是現存一類名為Histiostomatidae的跳蚤種群中已知最古老的種類。”

他說:“琥珀是極好的時間容器,幫助我們忠實地記錄下古代生態系統中各個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在一般情況下,一旦這些小動物被琥珀蓋住就會一瞬間死亡,因此它們的很多動作都仍然保持著死前的狀態。我們常常將這種情形稱作'行為凍結',這些樣本能告訴我們很多有關過去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互動的信息。不過可惜的是,在絕大部分的琥珀中都只有單個的生物被困在其中,或者雖然有超過一個生物被困在內部,但是它們相互之間缺乏直接互動。而我們此番在論文中所描述的這一標本,其發生率則可能低於十萬分之一。”

曼徹斯特大學生物學家理查德·普雷索斯(Richard Preziosi)說:“所謂'攜運'也就是一種生物依附於另一種生物並以此抵達新環境。今天這種行為非常常見。而此次我們所進行的研究則向我們展示出這種行為在多麼早的地質歷史時期便已經存在。現在我們擁有在數年之前還不曾擁有的先進技術,以便我們能夠從這一樣本中提取盡可能多的信息出來以供研究之用,而就在之前幾年,我們可能還鬥只能從中提取到很少,甚至根本得不到有用的科學信息。”

論文合著者,曼徹斯特大學材料學院菲爾·溫特斯(Phil Withers)教授說:“我們相信這是迄今採用這一技術進行過掃描的最小琥珀包裹體。借助我們的亞微米相襯成像技術,我們可以獲取極高精度的3D圖像,並將其與X射線斷層掃面數據進行對比,以此揭示出前所未有的細節。借助我們的納米CT實驗室系統,我們正在將這一技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柏林洪堡大學的傑森·鄧洛普(Jason Dunlop)博士說:“正如很多人都知道的那樣,跳蚤是一種非常微小的生物,因此即便是今天的跳蚤你也很難對它進行這樣細緻的成像。而化石跳蚤極其罕見珍貴,而這只跳蚤所屬的種類在整個化石發掘歷史上也僅有過幾次發現。但是藉助這些新技術,我們竟然能夠提取出如此多的有用信息,就像是用掃描電鏡觀察當代的跳蚤一樣。有這樣的技術,我真的感覺古生物學和動物學的研究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了。

沙特欲耗資12億美元建1公里高世界第一塔


沙特本拉登集團(Saudi Binladen Group)將耗資12億美元,在該國建一座世界最高塔。阿爾瓦利德-本-塔拉爾王子表示,他已經簽署一份合同,準備在紅海沿海城市吉達北部地區建一座高3280英尺(999.74米)的國王塔。阿爾瓦利德王子稱,這座建築物將由沙特本拉登集團建設
2008年首次公之於眾的這個大型項目,地基將佔地2平方英里(5.18平方公里)。它高1公里,是“王國城(Kingdom City)”開發項目的第一階段。王國城集酒店、服務式公寓、奢華公寓和辦公樓於一體,佔地大約852平方英里(2206.67平方公里)。最初他們的目的是建一座高1英里(1.61公里)的塔,也就是說乘坐普通電梯12分鐘就能到達塔頂,但是有人擔心該地的土質無法承受這麼龐大的建築的重壓,最終他們放棄了這個念頭,改建高為1公里的超級大廈。
建築公司本拉登集團已經獲得建設這個大型建築的合同,這是沙特志向遠大的7個項目之一,該國是歐佩克最大的石油輸出國。沙特大興土木的目的是為了促使該國經濟多元化,避免只依靠一直促使該國經濟增長的原油出口。這也反映了海灣國家之間並未挑明的爭建“世界第一高建築”的競賽仍在繼續。這些國家為了創造工作崗位和滿足低收入家庭的住宅需求,已經投入數百億美元。
2009年6月,王國控股公司(KHC)與迪拜艾馬爾地產公司(Emaar Properties )簽署一份合同,要求它開發和檢查“王國城”及國王塔的建築物。艾馬爾地產公司由迪拜政府部分控股,它是當前世界最高建築物哈利法塔的開發商。阿爾瓦利德王子提議建設的摩天大樓,將會打破哈利法塔的記錄,成為世界最高建築物,後者於2010年1月對外開放。哈利法塔擁有160層可居空間,高2717英尺(828.14米),它不僅是世界最高建築物,而且是最高的獨立式結構。
與之相比,美國最高建築物——芝加哥的威利斯大廈(Willis Tower)高1451英尺(442.26米),算上它的天線塔,高度是1729英尺(527米)。阿爾瓦利德王子希望在經濟不景氣的這段時間,通過它“傳遞出經濟堅挺的信息”。吉達國家商業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亞爾莫-科蒂萊恩說:“顯著擴大這種類型的項目,是自信和塑造形象的一種方法。我們通過它提高一個城市的知名度,用來證實一個非常強大、正在迅速發展的經濟體。”將在2001年9月11日被恐怖襲擊摧毀的紐約雙子塔原址建設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算上天線尖頂,它的高度將達1776英尺(541.32米),這座建築預計將於2013年竣工。
迪拜開發商棕櫚島集團(Nakheel)打算在這座城邦建設一座高度超過0.6英里(0.97公里)的建築物,但是它在2009年初擱置了這一計劃,因為全球經濟危機導致該國的房地產需求量大幅下滑。國王塔的合同是由王國控股公司子公司——吉達經濟有限公司與建築業巨頭沙特本拉登集團共同簽署的。阿爾瓦利德王子持有吉達經濟有限公司16.6%的股份。

英國擬建世界最大機場每年輸送1.5億乘客

泰晤士河河口機場將與一個高速鐵路客運站相連,每天輸送30萬名乘客、溫布利球場設計師諾曼-福斯特,泰晤士河河口機場同樣由他設計,泰晤士河河口機場的藝術概念圖,建有4條跑道,每年可輸送1.5億名乘客,谷島的液態天然氣輸出設施。麥德偉委員會表示將新機場建在天然氣設施附近將是一場災難,液化天然氣由集裝箱貨船運到谷島儲存。抗議者表示在谷島建造新機場無疑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北京時間11月7日消息,英國計劃在泰晤士河河口地區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機場,面積將達到希思羅機場的兩倍。這座新機場將耗資500億英鎊(約合800億美元),全天24小時運營,每年可輸送1.5億名乘客。隨著泰晤士河河口機場的落成,倫敦的空中交通壓力將大幅緩解。
建造世界最大機場的計劃於2日公佈。按照計劃,這座機場將建在肯特郡谷島的一片沼澤地上,由曾經打造溫布利球場的建築師諾曼-福斯特勳爵設計,將成為英國的一個現代工程學奇蹟。新機場將涵蓋英國最繁忙的火車站,每天輸送30萬名乘客。
落成後,客機可從東北部飛抵機場,大部分時間在水面上空飛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受客機噪音影響的住宅數量。英國政府8月表示,倫敦的主要機場將在2030年達到臨界點——為希思羅機場建造第三條跑道的計劃取消。泰晤士河機場的支持者表示,這座新機場將大幅緩解倫敦的空中交通壓力。
但並非所有人都對新機場翹首以待,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居民。肯特郡麥德偉委員會領導人、議員羅德尼-錢伯斯表示:“谷島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大的液化天然氣站所在地,液化天然氣由集裝箱貨船運到這裡儲存,總量佔英國的五分之一。我們看到了福斯特勳爵的設計圖,他似乎希望將谷島機場建在液化天然氣站和一個發電站附近,這種設計令人難以置信。”
福斯特表示:“如果我們計劃在英國建造一個面向21世紀的現代交通和能源基礎設施,我們需要擁有19世紀時的祖輩那樣的遠見和政治勇氣。我們可以選在這裡建造。”支持者表示,如果政府支持這項計劃,皇室的基金和富有的外國投資者會提供大筆資金,讓谷島機場成為現實。
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表示支持新機場建造計劃,儘管這並不是他最希望看到的結果。約翰遜希望在泰晤士河河口地區建造一個“漂浮機場”。一名發言人說:“福斯特勳爵認為應該在泰晤士河河口地區建造新機場以緩解英國的空中交通壓力,像他這樣地位尊貴的人也贊同這種做法讓約翰遜備感欣慰。”

本田推出新型“ASIMO“機器人

本田研发的新型“ASIMO”机器人可以用手拧开瓶盖向纸杯中倒水。 8日攝於埼玉縣和光市。環球網記者王歡報導,據來自日本共同社11月8日的消息,本田公司8日展示了可雙腳行走的機器人“ASIMO”新機型。新機型改進了自行判斷情況後行動的自律功能,而且五個手指可獨立活動,因此可以打開瓶蓋向紙杯中倒水並能打手語。這是自2007年以來“ASIMO”再次改版。
新型“ASIMO”不僅可以按照事先定好的路線行走,而且可以預測周圍人的活動,躲避對面而來的行人等,根據情況採取適當行動的功能有了大幅提高。此外,其下肢能力也得到了加強,不僅可以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行進,而且能夠跳躍。
 
本田還在研發使用“ASIMO”技術的臂型機器人,希望用於福島第一核電站內。據悉,本田正在為在東京電力公司的設施內進行作業作準備。
本田社長伊東孝紳說:“希望讓ASIMO進一步成長,讓有助於人類的技術每次都能實用化。”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將重複超光速粒子實驗

愛因斯坦指出任何物體的速度都無法超過光速,CERN渴望推翻這一理論
北京時間11月1日消息,根據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每秒186282英里(約合每秒30萬公里)的光​​速是宇宙內的速度極限。 9月,歐洲核子研究組織(以下簡稱CERN)宣布他們發現微中子的速度超過光速。懷疑論者指出這一計算結果是錯誤的,CERN需要重複他們的實驗。
法國國家核子與粒子物理研究院負責人斯塔沃羅斯-卡薩維納斯在接受本國媒體採訪時表示:“新實驗已在兩三天前開始。批評者認為我們的計算結果存在統計學方面的漏洞。這項實驗將幫助我們驗證這一點。”
在最初的實驗中,CERN從瑞士的一個加速器向位於南部434英里(約合698公里)的意大利格朗薩索地下實驗室的探測器發射微中子。令他們感到吃驚的是,微中子到達的時間比光提前了60毫微秒。這一發現讓科學界的很多人產生懷疑,為此,他們在6個月內對實驗結果進行反複檢查。
著名物理學家布萊恩-考克斯表示,如果實驗結果得到證實,這將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相比之下,其他科學家對這一發現不以為然。薩里大學物理學教授吉姆-阿爾-克哈里裡說:“不要說大話,要拿出證據。如果CERN的實驗結果被證明是正確的,中微子的速度確實超過光速,我就把自己的拳擊內褲吃掉並且在電視上現場直播。”CERN物理學家波林-蓋格農引用她所在大學的一位講師的話說,他會告訴自己的學生,只有謠言的傳播速度能夠超過光速。
在愛因斯坦的一幅罕見照片即將拍賣時傳出重複微中子實驗的消息。這幅照片拍攝於1931年,妻子埃爾莎(他的表妹)站在愛因斯坦的身邊,可能是在德國拍攝的。照片拍攝前兩年,希特勒掌握德國政權,促使愛因斯坦前往美國,從此再沒有回到自己的故鄉。這幅照片的尺寸為4×3英寸(約合10×7厘米),一直由曼弗雷德-霍恩埃姆澤保管。現在,他的後人決定拍賣這幅照片。
埃爾莎與愛因斯坦同姓,屬於同一個家族,婚後改了名字。在與愛因斯坦共同生活的歲月中,她的大部分時間都充當“看門人”的角色,防止不受歡迎的訪客和假內行騷擾愛因斯坦。埃爾莎於1936年去世,享年60年,生前並未與愛因斯坦生下一兒半女——愛因斯坦與前妻生有3個孩子。這幅照片的拍賣價估計可達到數千美元,將於11月3日在紐約斯萬拍賣行拍賣。